以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推動新時代人才工作,是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加大人才對外開放力度。強調人才自主培養,絕不意味着自我隔絕。要結合新形勢加強人才國際交流,堅持全球視野、世界一流水平,千方百計引進那些能為我所用的頂尖人才,使更多全球智慧資源、創新要素為我所用。”新形勢下,要進一步發揮中外合作辦學在人才工作中的優勢,統籌推進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為源源不斷培養造就大批人才貢獻力量。
中外合作辦學在推動新時代人才工作具有多重天然優勢,發揮了多方面獨特的作用。經過40多年的發展,如今全國經審批機關批準設立或舉辦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已達2447個,其中本科以上機構和項目1295個,專科層次機構和項目900多個;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項目占辦學機構、項目總數的90%左右,在校生數約為60萬人,畢業生超過200萬人。中外合作辦學在國家人才事業發展中發揮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中外合作辦學成為培養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緊缺人才的重要依靠力量。中外合作辦學加強人才國際交流,切實引進境外優質教育資源,實現中外教育教學理念融合創新,推動高校學科專業建設,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國家急需緊缺人才。當前,在少數國家對我國科技和人才持續打壓的情況下,中外合作辦學在促進中外教育交流合作,圍繞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等前沿交叉領域和基礎學科培養國際化創新型人才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二是中外合作辦學成為彙聚境内外高水平人才和産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重要平台。中外合作辦學通過引進的專家學者構建一批高水平教學科研平台,有效增強了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能力,切實提升了對國家人才戰略和區域重點産業人才的支撐度。中外合作辦學相關高校還積極争取和用好用活所在地政府各類人才政策,在生活待遇、科研資金等方面給予引進人才重點支持,确保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高校通過中外合作辦學擴大了自身的國際影響力和競争力,在更高層面和更寬領域提升了對世界一流人才的吸引力。
三是中外合作辦學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引擎”“加速器”,推動形成與高質量發展相适應的高校内部人才發展體制機制。中外合作辦學相關高校借鑒外方合作高校人才理念和人才招聘、培訓、職稱評定、監督考核等方面的成熟經驗與做法,促進人才觀念和管理方式轉變,推動校内人才使用和評價制度改革,優化外籍人才引進和使用機制。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織影響,給中外合作辦學延攬人才、培養人才帶來了新的挑戰。一是複雜多變的國際關系給中外合作辦學培養人才、引進人才帶來負面影響。一些外方合作高校對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項目的未來前景産生困惑和疑慮,一些外籍教師對來華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存在一定顧慮。有的高校延緩合作協議簽署和來華辦學進程,有的高校降低在華合作辦學的資源投入。二是新冠肺炎疫情給中外合作辦學正常教育教學秩序帶來直接沖擊。辦學機構、項目引進的師資、招收的來華留學生受疫情影響進不來,中國學生出國學習出不去。在線教學效果參差不齊,依托辦學機構、項目的合作科研平台運行受阻。疫情一定程度還導緻合作辦學管理層面運行不暢,溝通效率不高。三是在世界各國人才競争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一些中外合作辦學相關高校人才引進的政策滞後,引進人才的渠道不暢,人才使用和發展機制不健全,引不進、留不住、用不好的現象依然存在。
面對困難和挑戰,我們要增強戰略定力,從全局和長遠統籌推進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推動新時代人才工作。
統籌推進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必須毫不動搖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确保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黨管人才,在中外合作辦學領域體現為黨對培養、引進、使用人才的領導。應按照《關于加強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黨的建設工作的通知》要求,堅持黨的建設同步謀劃、黨的組織同步設置、黨的工作同步開展,把建立黨組織、開展黨的工作相關内容寫入申辦報告、機構章程等,把黨建工作要求作為中外合作辦學必備條件,作為審批、年檢、評估考核、管理監督的必查内容;中外合作辦學黨組織要切實發揮政治核心作用,圍繞辦學治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開展工作,強化思想引領和輿論引導,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識形态工作。實踐中,一些中外合作辦學相關高校全面落實黨對中外合作辦學的領導,出台本校加強中外合作辦學黨建工作的實施辦法等相關文件,把黨建工作抓實抓細,已經取得積極成效和可複制可推廣的經驗。
統籌推進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應着重做好四個方面的工作,即加快優質資源引進、加快培養模式改革、加快引才環境建設、加快布局結構調整。
一、加快優質資源引進。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規定的法規原則,是統籌推進中外合作辦學的核心要義。境外優質教育資源是世界範圍内具有一定領先優勢和辦學特色的教育教學理念、課程、教材、教學方式方法、教育管理制度、師資以及質量保障體系等。它是多樣性、實用性、互補性、過程性的統一。多樣性方面,境外優質教育資源不僅指境外一流大學、一流學科,還可以是境外院校的特色專業和優質課程,以及與之相關聯的高水平師資和管理人才。例如,一所排名靠前的大學可能存在水平一般的學科和專業,而一所排名一般的大學,它的某個學科或專業卻可能是有特色、有影響、優質的。我國不同類型高校、不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優質教育資源的認識和需求也是多樣的;實用性方面,引進優質教育資源目的是為我所用、培養人才。引進什麼,應考慮國家和地方人才、科技發展需求。如果我們不需要,就不是“優質”的;互補性方面,引進的資源應當與我高校及學科專業“門當戶對”,充分考慮我方辦學機構的實力、水平和特色,使雙方資源有效匹配,優勢互補;過程性方面,優質教育資源的引進是一個過程。應加強合作雙方的溝通磨合,提高辦學協議執行力。應結合國情,對引進的資源進行本土化改造,加以消化、吸收、融合、創新,盡快建立和完善合理引進和有效利用優質教育資源的長效機制。辦學過程中存在的片面追捧大學排行、低成本重複辦學、引進資源水土不服、退出辦學渠道不暢等現象,是當前應重點解決的問題。
二、加快培養模式改革。中外合作辦學要牢牢抓住人才培養這個根本,根據人才培養目标和質量标準,為學生設計完整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改革中外合作辦學人才培養模式,應聚焦辦學模式和教學模式,着眼于人才培養規格、培養計劃、教材選擇、培養過程、培養方式、教學制度、師資管理、人才素質結構的科學性、可行性與可操作性。當前,一些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項目存在目标模糊、定位不清、人才培養模式趨同的現象,人才培養方案合作辦學特色缺失,教材引進審核機制和使用評估機制尚未按照教育部相關文件要求建立和完善,教學過程多樣性與規範性尚待加強,教育教學基本制度完善仍有空間。可以說,當前整個中外合作辦學改革的重點就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相關部門對這一點已經引起重視,例如,在審批環節加強對人才培養方案和拟辦學機構章程的審核和質詢;《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點》也明确提出,開展具有法人資格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内地與港澳地區合作辦學機構培養模式改革試點。中外合作辦學類型、層次差别大,辦學學科、專業覆蓋面廣,人才培養目标和培養方案也必然存在差異。當前,就管理層面而言,中外合作辦學分類管理及其相關配套政策的修訂完善已經引起有關部門重視;就辦學單位而言,除了制定科學、規範的人才培養方案,還應更加重視配齊配強教師隊伍、完善教學條件、實踐基地等,确保人才培養方案落實落細。
三、加快引才環境建設。中外合作辦學課程和教學實施的主要承擔者是教師,教師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始終起着主導作用。中外合作辦學要高水平發展,應加強人才國際交流,加大高水平教師隊伍引進和培養力度,促進産學研用深度融合和科技成果轉化。中外合作辦學評估發現,一些辦學機構、項目引進師資和管理人才“短斤缺兩”,質量不高。應強化教師專業标準體系、外籍教師資格認證體系建設。強化與外方合作者在師資建設方面的實質性合作與交流機制,克服疫情影響,采用多種方式加強高水平師資聯合培養、互訓互用。在政策制定、資源配置、服務保障等方面強化統籌,把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建設高水平教師隊伍、拓展科研合作平台作為政策重點予以推進,營造國際一流的人才生态環境,切實延攬更多優秀學科團隊和人才;開展校政企聯動協同,提高教師教育教學實驗和科學研究的質量,以高質量科學研究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不斷提高。教育部《外籍教師聘任和管理辦法(試行)》即将發布實施,外籍教師綜合信息服務平台即将啟用,這将是高層次人才引進政策環境和平台優化的新舉措。
四、加快布局結構調整。統籌推進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涉及辦學層次類型結構、學科專業布局、區域布局、外方合作者所在國家(地區)布局的調整和優化。加快布局結構調整,是統籌推進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的前提。應當從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實際出發,結合國家人才事業發展需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統籌謀劃,優化資源配置,使布局更加均衡,分類更加明确,層次更加合理,切實杜絕低水平重複。加快培養理工農醫類專業緊缺人才。加強中外合作辦學本科教育,鼓勵中外合作辦學相關高校在完成本科階段的合作後,向研究生層次拓展,貫通高層次人才培養和合作科研的路徑。鼓勵和支持職業教育中外合作辦學。目前,10所本科以上具有法人資格中外合作辦學機構中有5所落戶于滬浙蘇,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地區還擁有不少不具有法人資格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港澳高校赴粵港澳大灣區内地合作辦學的積極性也不斷高漲。應加快推動長三角地區中外合作辦學内涵式發展,加快推動雄安新區在新工科等方面中外合作辦學實現新的突破,加快推動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籌備建設和去籌正式設立工作,以及香港城市大學、香港都會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大學、澳門科技大學、澳門城市大學等港澳高校赴大灣區内地合作辦學。通過人才引領,建設高水平、示範性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在更高起點和層次上,打造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推動形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為人才提供國際一流的創新平台,推動形成戰略支點和雁陣格局。